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无翅前鬃;后跗节2基部白环远较末端白斑宽。幼虫栉齿末端狭长而具一端刺;呼吸管指数不超过6.0。
形态描述
雌蚊1)头:前部的背侧鳞褐色,后部的白色。喙的淡色鳞白色,白环近中央。触须约为喙的3/5长,有3个白环或白斑。胸:无翅前鬃;中胸侧板鳞片大部白色,有的作乳白色;亚气门鳞簇发达,成一长单列。翅:亚前缘脉通常有分脉前白斑;纵脉6基部白色。足:前跗和中跗节2和3通常仅基部淡色;后跗节1末端深褐色,节2基部明显比末端有更多的淡色鳞;节3全白,或偶有基段具深褐斑;节4全白。腹:淡色鳞白色,偶也有作黄色的。背板基部还有散生的淡色鳞或形成基带。节Ⅱ腹板大部具淡色鳞;节Ⅲ-Ⅶ腹板深褐而有淡色基侧斑,末端基节的淡色斑较小;节Ⅱ、或Ⅲ-Ⅴ或Ⅵ有中端斑,有时形成窄基带。
雄蚊1)喙的端前白环有附加淡色鳞,这白环在基部沿腹面延伸。触须为喙的3/4长。腹部和雌蚊近似。尾器:腹节Ⅷ背板突叶末端圆润或平截或锯齿状。抱肢基节内面有发达或比较发达的弯曲长刚毛;背基内叶具4-5根粗刺和1-2根较细刚毛。阳茎中度骨化,背面观作梨状,近末端有一对分开的腹齿;但腹侧枝之间或其下方无明显突起。
幼虫头:触角较为细长;1-A位于基部1/4-1/3处,具4-5羽状分枝。头毛4-C分6-8枝,远较5-7C短小;5-C分4枝;6-C分6-8枝;7-C分8-12枝;各毛分枝细羽状。胸:胸腹体壁淡褐色,都有紫褐点。胸毛1-M单枝,特长,远超过3-M和2-T。腹:腹毛6-Ⅰ,Ⅱ发达,分6-8枝;6-Ⅱ比6-Ⅰ略短,分枝从基部到末端有细侧枝。栉齿前列23-35,后列6-10个,后列栉齿末段窄而具繸,末端形成一尖刺。节Ⅵ无骨片。呼吸管较长,指数4.0-5.6,长为基宽的4.4-6.4倍,为尾鞍长的3.4-4.0倍;1-S位于基部0.3-0.4处,分8-10枝,有细侧枝。腹毛1-x细小,分5枝,2-X分12-13枝;3-X单枝;4-X14株,各分多枝。肛鳃为尾鞍的2-3倍长,末端钝削。
形态描述
雌蚊1)头:前部的背侧鳞褐色,后部的白色。喙的淡色鳞白色,白环近中央。触须约为喙的3/5长,有3个白环或白斑。胸:无翅前鬃;中胸侧板鳞片大部白色,有的作乳白色;亚气门鳞簇发达,成一长单列。翅:亚前缘脉通常有分脉前白斑;纵脉6基部白色。足:前跗和中跗节2和3通常仅基部淡色;后跗节1末端深褐色,节2基部明显比末端有更多的淡色鳞;节3全白,或偶有基段具深褐斑;节4全白。腹:淡色鳞白色,偶也有作黄色的。背板基部还有散生的淡色鳞或形成基带。节Ⅱ腹板大部具淡色鳞;节Ⅲ-Ⅶ腹板深褐而有淡色基侧斑,末端基节的淡色斑较小;节Ⅱ、或Ⅲ-Ⅴ或Ⅵ有中端斑,有时形成窄基带。
雄蚊1)喙的端前白环有附加淡色鳞,这白环在基部沿腹面延伸。触须为喙的3/4长。腹部和雌蚊近似。尾器:腹节Ⅷ背板突叶末端圆润或平截或锯齿状。抱肢基节内面有发达或比较发达的弯曲长刚毛;背基内叶具4-5根粗刺和1-2根较细刚毛。阳茎中度骨化,背面观作梨状,近末端有一对分开的腹齿;但腹侧枝之间或其下方无明显突起。
幼虫头:触角较为细长;1-A位于基部1/4-1/3处,具4-5羽状分枝。头毛4-C分6-8枝,远较5-7C短小;5-C分4枝;6-C分6-8枝;7-C分8-12枝;各毛分枝细羽状。胸:胸腹体壁淡褐色,都有紫褐点。胸毛1-M单枝,特长,远超过3-M和2-T。腹:腹毛6-Ⅰ,Ⅱ发达,分6-8枝;6-Ⅱ比6-Ⅰ略短,分枝从基部到末端有细侧枝。栉齿前列23-35,后列6-10个,后列栉齿末段窄而具繸,末端形成一尖刺。节Ⅵ无骨片。呼吸管较长,指数4.0-5.6,长为基宽的4.4-6.4倍,为尾鞍长的3.4-4.0倍;1-S位于基部0.3-0.4处,分8-10枝,有细侧枝。腹毛1-x细小,分5枝,2-X分12-13枝;3-X单枝;4-X14株,各分多枝。肛鳃为尾鞍的2-3倍长,末端钝削。
生物学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本种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直脚蚊。成蚊可根据上述后跗节2的白环、腹板淡色斑以及雄蚊阳茎等的形态和其他种类相区别。幼虫栉齿的形状也和其他种类的不同。但值得指出的是,已知有白花直脚蚊和类按直脚蚊的杂种标本(Zavortink,1968)。由于我们不知这两种蚊虫杂交的性质,因而仍然把它们当作两独立蚊种。
医学重要性 国外记载雌蚊可刺吸人血(Zavortink, 1971)。
检视标本总数:2L。
医学重要性 国外记载雌蚊可刺吸人血(Zavortink, 1971)。
检视标本总数:2L。